意外的降准与落空的降息:原因、影响与展望

 人参与 | 时间:2024-03-28 21:10:35

文丨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意外原因影响研究院院长)马家进(粤开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1月24日,准落展望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24年2月5日起,降息梁文武中短篇集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意外原因影响金融机构);自2024年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准落展望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降息

一、意外原因影响1月央行优先降准而非降息的准落展望三点原因

年初以来,市场对于1月降息抱有较强预期,降息然而1月15日的意外原因影响MLF利率和22日的LPR报价均未下调。与此同时,准落展望1月24日央行却超预期降准0.5个百分点,降息显著大于2022和2023年四次降准的意外原因影响各0.25个百分点。

央行之所以优先选择降准而非降息,准落展望有以下三方面的降息考量:

第一,保障商业银行净息差,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近年来政策持续推动金融业向实体经济让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23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仅为1.73%,创历史新低。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要保持合理的梁文武中短篇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监管对银行净息差“合意”标准为1.8%以上。2023年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66%和1.60%,均跌破“警戒线”;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81%和1.89%,距离“警戒线”也仅一步之遥。

虽然降低MLF利率也能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但是需要考虑到以下三点的不足:一是MLF的净投放规模有限,且只是短期资金;二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MLF需要支付利息;三是MLF存在流动性分层效应,形成“央行—大中型商业银行—小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传导链条。相较之下,降准能够一次性平等地为所有商业银行释放零成本长期资金,本次降准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并稳定银行净息差。

第二,降息受到防止资金空转、维护人民币汇率等多重约束。当贷款利率较低时,部分企业会利用低成本融资来购买理财产品进行套利,资金脱实向虚并积聚风险。此外,1月美国经济指标表现尚可,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有所降温,10年期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走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如果此时降息,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

第三,未来一段时间流动性需求增加,降准有助于呵护资金面平稳。2月春节临近,居民和企业的取现需求激增,以及之后政府债券的逐步发行,都将抽走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将降准生效的时点定在2月5日,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流动性安排。

二、降准和定向降息的五大作用

第一,降准将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为后续LPR下调扩大空间,继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刺激消费和投资。

第二,降准为商业银行补充流动性,满足商业银行一季度信贷“开门红”的资金需求,通过扩大货币乘数的方式增加信贷和货币投放量,支持经济和物价企稳回升。

第三,降准有助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直接地体现为货币政策支持财政发债,形成政策合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助于保障政府债券大规模集中发行、支持投资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第四,降准释放稳增长的强烈信号,有助于提振信心、提振股市。然而提振股市的关键是稳增长,要通过稳经济来稳预期。

第五,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都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用于支持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定向降息0.25个百分点,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二是在融资成本和融资数量上为涉农领域、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信贷支持。

三、稳股市、稳信心的根本在于稳经济、稳预期,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加码的必要和空间,财政和房地产政策更要继续发力

当前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物价水平低位运行,有必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其一,房地产和出口短期内仍是主要拖累项。当前房地产销售未显著好转,市场对一季度是否有“小阳春”有较大疑虑,且去年同期基数偏高;2023年12月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5.8%,连续3个月下滑,且今年春节假期较长,将对出口造成一定影响。

其二,股市表现低迷,影响居民财富和信心,可能形成“实体经济下行、金融市场低迷、信心预期不振”的负向循环。截至1月24日,上证指数下跌5.18%,超过了2023年3.7%的跌幅,创业板指下跌10.32%,也超过了去年跌幅(19.41%)的一半,

其三,物价持续低迷,CPI和PPI同比分别连续3个月和15个月负增长,经济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将对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就业等造成不利冲击。

(一)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

其一,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0%,1年期MLF利率为2.5%,都有继续下调的空间。

其二,随着美国通胀回落和经济放缓,美联储货币政策将由紧缩转向宽松,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趋于下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减轻,继而打开对国内降息的限制。

其三,2023年12月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叠加本次央行降准和定向降息,LPR下调的空间增加。

其四,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具灵活性,央行在1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普惠小微贷款的认定标准由现行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到不超过2000万元,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对象、拓展支持范围和增加工具规模,研究制定整合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金融领域的工具方案。”

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出台,同时做好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提振总需求和市场信心。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承担更大责任

第一,建议财政赤字率定在3.5%左右,专项债规模与2023年大体持平或略增加,对外释放积极信号。打破赤字率3%的约束,赤字规模中由中央占主导;财政政策以支出政策为主、减税降费等收入政策为辅,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推动财政政策逐步从重投资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对部分特定群体发放现金补贴推动消费尽快回升,采取中央和地方分地区按比例承担的方式实施;逐步利用个税APP等建立起补贴群体的筛选机制和基础设施。

第三,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提前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中央政府举债空间更大,保民生、稳增长。一是支持基建,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确保宏观大盘稳定,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二是腾出的财力空间用于保障民生,对低收入人群发放补贴,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金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民生服务,促进消费或提高居民的抗风险能力,确保社会和人心稳定。

(三)房地产政策做好保供给、促需求、稳房价

房地产政策在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有三大核心任务: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放开限制性措施,推动相关住房需求释放。

其一是供给端保交楼,落实金融机构对房企支持的“三个不低于”,适当调整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避免房地产暴雷的硬着陆;其二,鼓励房地产行业内部并购重组、化解风险,避免烂尾对信心与预期的冲击;其三,需求端,降低各环节购房成本,例如提高房贷利息抵扣个税幅度、降低交易环节税费等,促进市场活跃,稳定房价预期,当前我国房贷抵扣个税为每月1000元税前收入的标准定额扣除,成熟市场如美国可抵扣实际支付的按揭贷款利息;其四,取消限购或者增加有购房需求人群的名额资格,例如根据一定的社保缴纳年限,释放有需求但无购房资格人群的刚需;其五,一线城市要尽快推出优质地段建设高品质住房,如此才能稳住房地产价格并激发居民购房热情,稳定房地产信心和热度;其六,一线城市加快开发建设保障房,对于低能级城市则由财政收储部分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其七,从长期看要构建以人口为中心的土地供应模式。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首发于作者微信公号“粤开志恒宏观”。界面新闻获授权转载。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

顶: 18939踩: 4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