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栏】“双11购物节”:理性消费

 人参与 | 时间:2024-03-29 05:35:13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赵奥博

  随着2019年“双11购物节”临近,财经一年一度的专栏全民狂欢热潮全面逼近,互联网上早已感受到商家“磨刀霍霍”的双购山海经美食宝鉴预售氛围。而形势复杂、物节五花八门的理性打折套路,却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消费

  对于玩法众多的财经套路,许多网友表示:自己“一顿操作猛如虎,专栏却只能分到红包两毛五。双购”所有买买买的物节欲望,在“双11”各商家的理性山海经美食宝鉴预售套路面前都化为乌有。不过,消费这依然无法抵挡人们的财经抢购热情。通过分析,专栏还有人还精心列出了奥数推导公式,双购而有关“红包补习班”的话题也是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双11购物节”最早源自2009年某电商平台的一场网络促销活动,并未形成规模化。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在2015年,甚至还创造了“24小时单一公司网上零售额最高”等9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参与双十一购物狂欢的国家和地区达200多个,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购物狂欢节。

  可以说,经过十年发展的购物节,积累了大量的消费群体。而随之而来的打折套路,却让很多人分身乏术。在以往,消费者会把喜欢的产品放入购物车。等到11月11日零点,迅速下单、支付即可,拼的是手速。不过,就近些年来看,“优惠”却让人很烦心——打折活动规则复杂、玩法越来越多、便宜越来越少。在这样的趋势下,要想买到物美价廉、心仪已久的产品,无论是拼智力还是拼手速,都赶不及商家的变化招数。

  不过,在无数商家鼓吹“抢到就是赚到”的氛围中,不少人仍会开启“买买买”模式,摩拳擦掌地准备“血拼”和剁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起,国家发改委便委托第三方独立开展“双十一”信用评价,来推进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并出台相关信用报告。即便如此,消费者的投诉问题依旧是逐渐逐年增多。

  在《2018年“双十一”网购节综合信用评价报告》中,先涨后降等虚假促销,网络欺诈、霸王条款及商品“以次充好”等问题仍层出不穷,此外物流进展慢、最后一公里配送不到位、包裹破损及售后服务也是电商大促的热点消费投诉问题。换言之,即便经过十年的发展,电商在价格、物流、售后、支付、交易、质量等方面诚信有了很大进步,但“买了也操心”的问题依旧不少,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不可否认,通过商业、科技、数据、智能的协同的狂欢购物节,已经是人类商业史上的奇迹。不出意外,今年的双11日仍将记录迭出,烟花满天。不过,作为消费者,无论用多么精密复杂的公式去薅羊毛,也终究阻止不了电商们赚的盆满钵满的步伐。

  所以,不妨冷静下来,回归消费的本质,而不是受到诱导进行情绪化消费。与其与商家比谁更精明,还不如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做到理性消费。毕竟,商家能薅到你多少“羊毛”,决定权在你而不在商家。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19年11月中旬刊

顶: 18187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