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共同记忆 激荡奋进力量 湖北日报推出抗疫精神特别报道

 人参与 | 时间:2024-03-28 23:36:39

原标题:熔铸共同记忆 激荡奋进力量 湖北日报推出抗疫精神特别报道

生命至上、熔铸日报举国同心、共同舍生忘死、记忆激荡精神穿梭在无限地球尊重科学、奋进命运与共。力量

伟大抗疫精神,湖北标注了一次震古烁今的推出特别精神大淬炼,是抗疫中国人民崇高美好品格的集大成。

艰苦卓绝的报道抗疫斗争,是熔铸日报荆楚人民永志难忘的共同记忆;伟大抗疫精神,是共同荆楚大地风雨无阻向前进的磅礴动力。

在回眸中展望,记忆激荡精神在致敬中传承,奋进“热干面”在宝贵的力量精神财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苦难中磨砺,湖北在艰难中成长,“热干面”在一程接着一程的前行道路上不断奋起、勇毅前行。

【伟大抗疫精神的湖北诠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3月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ICU病房,医护人员使用ECMO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3月10日,武昌方舱医院,出舱的患者和湖南医疗队的护士拥抱告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3月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感染科病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静医生(左)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增强信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2月22日,武汉高科集团下沉党员(右二)在东湖高新区长山社区值勤,仔细核对出入人员名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这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猝然来袭,武汉感染人数曲线陡然上扬,本地医疗资源极度紧缺……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荆楚大地、江城三镇的万千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一切以挽救生命为重,一切为挽救生命让路。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

这样的话语,温暖人心、激励干劲、鼓舞士气,更彰显了“生命至上”的价值坚守。

有效切断病毒大范围传播的途径

什么是“生命至上”?

第一时间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即便为此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也要有效切断病毒大范围传播的途径,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就是对“生命至上”理念最坚定的诠释。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经济的损失可以补回来,但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

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街头没了车水马龙、熙攘人群。面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近千万英雄的武汉人民,在风暴压顶中,识大体、顾大局,自觉落实封控要求,紧闭家门、自我隔离,以户为战竖起“隔离屏障”。随后,全国30个省份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制定落实社区的防控措施,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免费办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旅客退票,暂停旅行社团旅游活动;控制举办大型活动,减少人员聚集,严防通过交通工具传播疫情……

在春节期间,给一座千万级人口城市按下“暂停键”,让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放慢脚步,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举措。

正是这一系列果断决策和全国行动,成功阻断了新冠肺炎的跨地区传播,让中国感染者减少了70多万人。尽管此举让中国经济大受影响,但为全国疫情控制、武汉病患救治争取了时间、积蓄了力量。

经过艰苦努力,武汉疫情扩散逐渐得到有效遏制,穿梭在无限地球传染数从最高峰的一天新增13436例一步步下降。到6月15日,武汉市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已全部“清零”。英雄之城武汉,又用全民核酸检测向全世界宣告——这里已成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

只要生命还在,一直充满希望。

疫后重振的武汉,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迅速反弹,单季打平,整体恢复至去年八成多。今年7月,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实现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尤其以新动能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2%、21.6%。

放眼全省,今年上半年,全省复工复产复市扎实推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地区生产总值达17480.5亿元。

这些都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巨大的恢复动力,为全国经济复苏带去了信心和希望。

尽最大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

什么是“生命至上”?

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尽最大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最大程度提高检测率、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病亡率。这是对“生命至上”理念最本质的体现。

党中央一声令下,4万多名白衣战士逆行出征,全国10%的重症医护人员齐集武汉;来自十余个省份的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骨干团队,在武汉整建制接管病区,并带来呼吸机、监护仪、ECMO等救命设备。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以院包科”“以省包科”,整建制接管病区,全力落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集中”措施,始终将优势兵力集中在主战场……

白衣战士坚守在最危险的危重症病房,无论是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还是100多岁的老人,他们都竭尽全力,一次又一次地把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一组组数据诠释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一件件事实彰显着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

武汉确诊患者总体治愈率达94%,湖北成功治愈3000余位80岁以上、7位百岁以上患者。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治疗费用无需个人承担。全国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

不放弃一名患者,不放弃任何希望,正是这样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生命至上”,是武汉4万余名建设者争分夺秒、不眠不休,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设雷神山医院,短短10多天时间完成数十座定点医院改造、方舱医院建设,以每天增加3000张床位的速度,一个月内就建成了相当于60家三级医院的病床数,实现了从“人等床”向“床等人”的转变。

“生命至上”,是武汉4.45万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到1.38万余个社区网格,与社区工作者、城市志愿者一起测体温、搞消杀、清垃圾,上门排查、电话询访、健康登记……大家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织牢织密社区防控网,全力落实“四类人员”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总目标,为全面控制疫情赢得了主动。

3月5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90后医生刘凯在护送病人做检查途中,让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久违的落日。一名志愿者用手机定格了这个瞬间,夕阳的金光洒落在两代人身上,温暖在所有人心里,也成为守望生命、呵护人生的生动写照。

【伟大抗疫精神的湖北诠释】同甘共苦的中国温度

3月30日,武汉市蔡甸区常福国际商务广场,山东援鄂医护人员与市民挥手告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志愿者在武汉协和医院搬运物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2月17日,人民解放军空军再次出动运-20等三型多架运输机,从上海虹桥等七个机场起飞,向武汉紧急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物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2月8日,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支援疫情防控的首批中药制剂运抵武昌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刘金峰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最硬核”的力量被投送到湖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疫情突袭。武汉告急!湖北告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发轫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同胞情再次奔涌。

在病毒肆虐的暗夜,他们是一道道闪亮的光——

人民军队来了!从除夕夜起,解放军“陆海空”三箭齐发,4000余名军队医护人员抵达武汉,打响生命守卫战。

院士专家来了!钟南山,耄耋之年逆行武汉,在疫情风暴中担当定海神针;张伯礼,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最终将“胆”留在武汉;李兰娟,年过古稀奔波一线,脸上的口罩压痕令人心疼;陈薇,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王辰,建议启动方舱医院,托起应治尽治的生命之舟……

四大“天团”来了!全国各大医院院长、书记率队,协和、湘雅、齐鲁、华西王牌劲旅汇聚湖北,重症、呼吸、感染等专科的顶级团队整建制接管病区。

最强后援来了!紧要关头,“对口支援”又一次派上用场。19个省份把“最硬核”的医疗力量投送到我省16个市州。

在“前线中的前线”,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

如果说湖北、武汉是前线,隔离病区、重症病房(ICU)就是“前线中的前线”。

“虽然只有5%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一区,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内蒙古等地的12名呼吸、重症、心外等学科顶级专家联手,为一名休克的急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赢回生命主动权。

眼看患者生命垂危,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一句“我上”,为患者实施紧急气管插管。此时的病房,尚未配齐防护设备,随时有暴露的危险。

惊闻母亲突发疾病去世,云南援鄂队员吴亚玲悄悄走出重症病房,流着泪朝着千里之外家的方向,深深三鞠躬,与母亲作最后的告别。平复心情后,她重回战位。

一场场生死较量,一次次化险为夷。

4.26万名白衣战士出征湖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医疗力量集结调动。

不舍同胞,无畏逆行。医护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挡病毒的钢铁长城。

这是万众一心的中国力量——同舟共济,勇毅前行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全国一盘棋,关键在武汉。

疫情初期,武汉主战场上,缺床位、缺口罩、缺防护服、缺设备,处处捉襟见肘!

困难集中在武汉,解决难题要靠全国。一场举国同心的后勤保障战全面打响!

这是与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

79岁的黄锡璆,北京小汤山医院的设计者。1月23日下午1时,一封加急的“应急医院设计”求助函送到黄锡璆手中。接到求助函后仅78分钟,修订完善的小汤山医院图纸传到武汉。

——约10个昼夜,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相继建成;

——29个小时,首批有40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改建完成,开舱收治病人;

——一个月内,武汉市改建16家方舱医院,改造86家定点医院,新增6万多张床位,相当于新增60多家三级医院的床位数……

7万多名建设者不舍昼夜筑起生命屏障,让“人等床”变为“床等人”。

这是万众一心的“中国力量”——

生产一只口罩,熔喷布、纺粘布、鼻梁夹一样也不能少;造出一台口罩机,更是需要上万个零部件。

1月25日,全国口罩日产量只有800万只,缺口极大。7天后,全国22个重点省份口罩日产量已达1480.6万只。

从口罩到防护服,从负压救护车到呼吸机,“湖北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截至3月5日,全国累计向湖北调度分配防护服530多万件、N95口罩近千万只,调入呼吸机等医疗设备6.5万台(套)。

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完备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这是同甘共苦的“中国温度”——

武汉每天要消耗5400吨粮食、4000吨蔬菜、1200吨肉。如何保障如此庞大的供应?

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后,对生活物资的价格应急监测机制随之启动。两天后,监测显示,叶菜价格上涨过快,库存量低于3天的消费量,国家从山东寿光紧急调来350吨蔬菜。

东北大米、广东鳗鱼、海南豇豆、陕西苹果、内蒙古牛羊肉……各家把最好的粮食蔬菜水果往湖北送。

同舟共济,勇毅前行。在武汉和湖北的身后,站着整个中国。

这是人人参与的人民战争——心手相牵,守望相助

这是一次由先锋引领的冲锋,这是一场人人都参与的人民战争。

这场战斗中,个人、家庭、社会息息相关,你、我、他休戚与共。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力量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公交车停了、出租车停了,回不了家。”在微信群,武汉80后快递员汪勇看到金银潭医院一名护士的求助。

第二天6点钟,他瞒着家人,准时出现在医院门口。

“接送一名医护人员,她能省下4个小时,接送100人就是400小时,这能救多少人啊!”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汪勇组建了志愿团队,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多——

免费接送,协调防护物资,采购生活用品,解决医务人员用餐以及配眼镜、修手机等各种琐事……

心手相连、守望相助,每一个普通人,都活出了英雄的模样。

——丰枫,武汉市江岸区惠民苑社区网格员,日日为社区群众采买药品,数十个药袋挂满全身;

——秦大安,武汉市东西湖区菜农,骑了40多公里电动三轮车,只为把24箱蔬菜送给援鄂医护人员,卸下货,他坚决不要钱;

——朱连芳,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卫女工,主动请缨进入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协和西院进行保洁消毒工作;

——汶川村民,驾车36小时,走了1300公里,送来100吨蔬菜。武汉曾免费救治100多名汶川地震伤者,他们是来报恩的。

一双双手扛起重担,一份份爱接力传递,如点滴微光汇成璀璨星河。

潜江小龙虾、秭归橙、英山云雾茶……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全国多地鼓励优先采购湖北农产品,各大央媒线上“带货”,万千网友纷纷“搭把手”,掀起一股为湖北下单的热潮。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万万千千的人与湖北人民血脉相连、命运与共。

时间是历史的记录者。上下同心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这是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启示。

聚举国之力,护山河无恙。14亿人握指成拳,从抗疫斗争中凝聚“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伟力,激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在发展的航程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伟大抗疫精神的湖北诠释】挺身而出的战士本色

4月14日,武汉雷神山医院走廊“战疫必胜”的壁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2月14日,武汉市武昌区百瑞景社区,社区工作者为居民送菜送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2月25日清晨,民警张锦星(右)、刘晨(左)回头向同事敬礼。出生于1998年的张锦星是武汉所有方舱医院警务室里最年轻的女民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4月13日上午,武汉市长江新城康复驿站,一名安保人员最后坚守岗位。当日,最后7位康复隔离人员结束隔离观察,该驿站随后宣布关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王馨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

“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危急时刻,他们挺身而出——“穿上防护服,我就是战士!”

1月23日,武汉开始抢建火神山医院。

新冠肺炎病毒带来的未知恐惧,弥漫在城市上空。但各路人员临危不惧,从四方八方向知音湖畔汇聚。

个体户陈昌志听说工地缺机械,二话不说把自家挖掘机开来,还自掏腰包雇了一名驾驶员,两个人连轴转、换着开。

“自发自愿,不计回报。”陈昌志说,这种时候,还谈什么条件?

38岁的推土机司机刘健,一连20多个小时没合眼。临行前,他告诉老婆孩子,特殊时期,只能舍小家顾大家,等医院建好再回家过年。

“一松劲就怕耽误事,得绷紧了弦抓紧干。”运砂车司机张磊说,“只要武汉需要,我们可以一刻不停!”

从1月23日到2月2日,4000余名工人奋不顾身,夜以继日,仅用10天便让一座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的医院拔地而起,令世界惊叹。

“穿上防护服,我就是战士!”

2月初,当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老师华雨辰说出这句话时,她身上穿了一周的防护服已被磨破了好几个洞。

疫情期间,这名“90后”女孩,当过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驾驶员,当过运送救援物资的搬运工,当过值守路口的体温检测员,还走进青山区“方舱医院”当过播音员。

“我不是医生,不能冲在救死扶伤的一线,也没有资源,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但作为一名武汉的年轻人,特别想站出来尽一点自己的力量。”华雨辰说。

“这样的订单,我必须送!”

快递小哥吴辉,被疫情滞留在汉,没能回老家过年。当他看到网上一张医护人员吃泡面的照片,心里堵得慌,就决定做点什么。

“要是能多接几单医院订单,让医护人员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就好了。”大年初一,他骑车出门接单,第一单就送到中南医院呼吸内科。

这份订单的备注里这样写着:“妈妈做的饭,给爸爸送去,我爸爸是前线医生,谢谢小哥了。”

交出快递的那一刻,吴辉眼眶泛红。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如今的武汉,恢复了往日的车水马龙。

我们不会忘记,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一群群平凡人。

关键时刻,他们冲锋在前——“如果必须要有一个人倒下,那只能是我!”

“家攀,要不别去了,太危险。再说你走了,你老婆怎么办?”

1月22日晚,面对家人的劝阻,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道民兵连长王家攀没有犹豫,连夜前往封控卡口。

“我是民兵连长,关键时候怎能不冲锋在前?”王家攀说,“疫情不退我不退!”

王秋兰,黄石市下陆区城维公司一名普通环卫工人。

面对辖区医院、酒店等存在较大感染风险的地方,她从不退缩,每天辗转清运垃圾几十趟。

“越是在关键时候,越要豁得出去!”王秋兰语气坚定。

疫情之中,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在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年过六旬的社区书记董守芝却像年轻人一样,楼道消杀、入户排查、上门送菜,样样抢着干。

听说居民周汉胜的母亲患有高血压,家中储备的降压药吃完了,她便从自己每天服用的降压药里,匀了一些出来,给周汉胜家“救急”。

“你把药给我们,你自己怎么办?”周汉胜不肯接。

“没事,我症状轻,医生说药量可以减半,我自己省着用。”董守芝回答。

24名社区干部,加上50多名下沉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承担着16000多人的柴米油盐和日常管控,任务繁重。

董守芝常常提醒同事们:“我们是社区干部,再难也要顶上去!只要还在岗位,肩上的担子就只能加,不能减。”

何止一个董守芝!

24岁的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区分局民警易鑫,将一名新冠肺炎患者从六楼背到一楼。途中,患者突然大口呕吐,呕吐物落满他的后背。

面对巨大的感染风险,易鑫没有迟疑,坚持开车将患者送到医院。

“你们都不用去,我去!”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街水岸星城社区发现第一例密切接触人员时,谁配合医生、民警上门工作?

33岁的社区党委书记彭婧对社区工作人员大声说:“我也怕感染,但再怕也不能退缩。如果必须要有一个人倒下,那只能是我!”

生死时刻,他们不怕牺牲——“我年轻,让我来!”

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自己却错过救治。

他是刘智明。

2020年2月18日上午,担任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的他,走了。

生命的最后时刻,病床上,他依然在打电话、回微信,操心工作。

生死一线间,他还在反复强调,“不要给我插管!”只因,医院的ICU病房不是负压病房,医生插管治疗容易形成气溶胶,有传染风险。

“明明自己都病得那么重,他想到的还是我们。”刘智明的同事含泪说。

改造病区、腾挪病房、运送病人、调配人员、解决物资……面对疫情,刘智明一刻未停歇,无暇关心自己的身体,用生命完成最后的坚守。

他,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

他是彭银华。

1月21日,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新冠肺炎隔离病区,60名患者入住,“准新郎”彭银华的工作量猛增。

他一个电话,推迟婚期,主动请战。

“我年轻,让我来!”彭银华像上了发条,抢着干、拼命干。即便确诊新冠肺炎后,仍放心不下工作,申请继续上班,照顾隔离病患。

他向党组织递交申请: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自己早点好起来,继续和同事们一起战斗。

遗憾的是,病情恶化,2月20日,彭银华没能挺过去。带着救死扶伤的初心,他在抗疫最前线交出了自己29年的人生答卷。

她,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的孩子。

1月15日,一名70多岁的老人病情突然加重,CT显示肺部出现异常。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夏思思刚下夜班,接到任务便折回医院参与救治。

1月19日,夏思思突然发起高烧,在协和江北医院接受隔离、治疗。2月7日凌晨,她病情恶化,转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治疗。2月23日清晨,不幸去世。

夏思思再也看不到她牵挂的病人,再也听不到孩子喊“妈妈”,只留下了亲人的思念。

白衣为甲,逆行出征。

一位白衣天使倒下去,百万钢铁战士冲上来。

刘智明、彭银华、夏思思,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争分夺秒、舍生忘死、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在他们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勇士,前仆后继。

【伟大抗疫精神的湖北诠释】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

5月2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员正在进行实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5月21日,武汉市张公堤北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咽拭子取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2月12日,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仪器生产车间,科研人员正在对即将出厂的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960进行最后的检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3月25日,国药集团中联药业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生产防控病毒的中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严谨果决,切断病毒传播链条

彼时,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江城,即将迎来春运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史无前例按下“暂停键”。全省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努力切断病毒传播链条。

封一座城,救一国人。这是尊重科学、遵循传染病防控原则作出的果断决策。在情与理的抉择中,我们果决地站在科学理性一边。

牢牢抓住救治、阻隔两大关键环节;实行筛查甄别、小区(村)封闭式管理、公共区域管控三个“全覆盖”;落实“四类人员”管理措施,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着力形成数据信息闭环和收治工作闭环,阻止疫情向乡村、向省外蔓延……一系列有针对性、遵循规律、切中要害的部署一一落细、落实。

“封城”76天,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铸造了非凡的防控成效。

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布来自15家全球顶级研究机构的分析表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隔离事件,叠加各地紧急响应措施,武汉封城阻止了全球70多万新冠病毒病例的发生,对疫情的遏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物理意义上的“解封”,城市的血脉活络起来。但如何实现心理上的“解封”,是摆在面前的另一道考题。

最大限度摸清无症状感染者的底数,全力阻断可能的传染源,才能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5月11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关于开展全市新冠病毒核酸筛查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区按10天期限,做好本辖区全员核酸筛查计划安排。从5月14日0时至6月1日24时,武汉市集中核酸检测9899828人,没有发现确诊病例;检出无症状感染者300名、检出率为0.303/万。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

“正是这份科学严谨、执着审慎,才让真相变得明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魏晟感慨,此举为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病毒了解多一分,战胜疫魔的能力就增一分

战“疫”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也是一场科研与时间的赛跑。某种程度上,相关科研攻关的进展,直接决定着我们与胜利的距离。

病毒侵袭人体的要害在哪?对不同器官最终造成怎样的伤害?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了解病情真相、让治疗有的放矢至关重要。

2月16日凌晨1时,金银潭医院手术室寂静无声,医护人员似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刘良教授团队,正在进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进行解剖,要花近3个小时。解剖报告表明,患者肺部的分泌物黏稠且在较深的气道里。如果早期没有发现、不进行针对性处理的话,治疗可能会起反作用。

这一重要发现,为临床救治患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了解未知,才能客观、精准作答。”刘良说。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对病毒了解多一分,战胜疫魔的能力就增一分。为了给一线防控救治提供更多科技支撑,身处湖北疫情最前线的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不舍昼夜。

1月2日,经过连续72小时攻关,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确定2019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1月21日,省科技厅启动“2019新型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成立由13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李华教授团队用计算机方法构建新冠病毒所有关键蛋白的结构模型,并用虚拟筛选的方法发现可能的抗新冠病毒药物,对新冠病毒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华中农大研究团队采集人工养殖野生动物血液,努力寻找病毒“中间宿主”……

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加大涉及突发重大疫情的科学防控体系、应急响应机制、医疗资源统筹分配机制等研究,为抗疫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科学之光,创造生命奇迹

没有现成经验可以遵循,鲜有权威文献可以查阅,我们用实践理性、医学智慧拓开“蛮荒”。科学探索与创新,成为拯救生命战场上最鲜明的符号。

“如果没有国家不遗余力救治,我们一家不敢奢望团圆!”9月17日,武汉市民崔志强对前来为他复查的医护人员由衷感谢。

从崔志强1月23日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到7月21日出院,他的新生与诸多科学创新相连:使用ECMO+呼吸机维持生命62天;实施双肺移植手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说:“勇于创新,科学探索,是点亮生命之光的密匙。”

改进检测手段,5天时间,武汉建成日均万份核酸检测能力的火眼实验室,检测效率大大提高;

革新救治方法,改造呼吸机,为患者做喉镜直视下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探索用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抗体治疗……

面对新型病毒的挑战,面对生命的呼唤,创新成为一种格外珍贵的实践品格。

药物研发启动,国医大师梅国强、国家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巴元明等紧急制订的《湖北省中医院新冠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防治协定方》,成为许多人手持一剂的“肺炎1号”方。

中西医辨证施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一位位重症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重症患者核酸转阴时间平均缩短两天以上。

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抗疫全过程。

推动救治关口前移,设立方舱医院,解决患者收治难题;多管齐下预防轻症转重症,减少重症患者比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大大降低重症患者病亡率。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党中央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在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成为现实。

高擎科学利剑,齐心合力攻关。 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成立插管、护心、护肾等小分队,各个击破,应对病毒对器官的攻击,短短8天,重症病例病亡率从5.58%降到3.39%;武汉协和西院通过5G视频,连线北京专家远程会诊,为患者制定“一对一”重症救治方案,有效提高救治效果。

苦难中孕育希望,伤痛中迎接新生,医务人员不断接近高难医学的边际。心梗、肾衰多种重症缠身的患者挺过来了,历经肺功能严重受损、气胸、炎症风暴侵袭等多重打击的患者,起死回生。

病毒不会自动离去,但科学永远是生命的守护神。

【伟大抗疫精神的湖北诠释】没有国界的大爱情怀

5月9日,汉欧国际“武汉—贝尔格莱德”防疫物资专列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首发,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2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丝绸之路学院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为在校留学生测量体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鸿 通讯员 罗文旭 摄)

5月2日上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宋恩峰,通过“全球抗疫交流群”讲述抗疫期间中医辨证施治的鲜活病例。世界各地抗疫人士通过交流平台,进行病例讨论、远程会诊。 (本报资料图片)

4月8日,金鹏航空一架波音747全货机装载着70余吨防疫物资从武汉飞往悉尼,这是天河国际机场复航首日首架国际商业货运航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王婧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

——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这份守望感动世界—— “武汉,我要和你在一起”

“不是我选择了武汉,而是我已与它不能分割。”8月31日,在武汉市光谷国际人才自由港,法籍医生菲利普·克莱因获得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在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克莱因选择留守武汉,并自驾出诊,为有需要的外籍人士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许多外国人,选择与湖北并肩作战。

他们勇敢“逆行”,是出于对中国防控能力的信心——

“中国采取了强有力的举措抗击疫情,这在世界上未曾有过。”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贵永华,在疫情暴发后结束休假回到武汉,保持领馆运行。

“政府采取了迅速、果断的举措,并且取得有效成果。愿与中国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韩国驻武汉总领事姜承锡,在疫情严峻时期,凌晨乘货机携捐赠物资抵汉。

“医生和护士们都不怕病毒,我们也不怕。”伊朗咖啡师西纳,疫情期间与同事一起,每天给医护人员送咖啡。

他们留守见证,是出于对中国的热爱与归属感——

72岁日本老人在汉10年,面对疫情,他说:“在武汉生活多年,我就是一个‘武汉人’,越是艰难时刻,越不能逃离。武汉,我要和你在一起。”

“我亲身体会到了中国力量,他们在抗击疫情中表现出的高昂斗志和团结精神令人敬佩。”一位在鄂留学生在家乡媒体撰文,讲述中国战“疫”故事。

“我不想离开我的朋友,我爱武汉,武汉也是我的家。”瑞典籍冰球教练约翰说,他已把武汉当作“第二故乡”,要留下来守护家园。

非洲埃博拉疫情亲历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留学生玛丽亚,和其他35名在汉留学的同胞不约而同选择留守。她说:“想在这里见证中国再创奇迹。”

还有很多人,他们从世界各地为湖北送上支持与祝福——

在意大利,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萦绕在总统府。

在英国,小学生以中文合唱《让世界充满爱》,为来自湖北的汉语教师送上祝福。

在日本,身着红色旗袍的少女,在寒风中手捧写着“中国武汉加油”的募捐箱,一次次向路人深深鞠躬……

无分国别、种族的守望与祝福,汇聚成“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滚滚暖流,成为感动世界的人类共同记忆。

这份驰援情比金坚—— “并肩战斗,直到战胜病魔!”

不远万里,蒙古国送来3万只羊。

在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多个国家向湖北伸出援助之手,一声声“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从四面八方传来。

湖北人民不会忘记——

疫情之初,日本运往湖北援助物资上的“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克罗地亚Rimac公司筹集3000只口罩捐赠襄阳;

韩国堤川市第一时间将2500只KF94口罩捐赠恩施。

湖北人民不会忘记——

美国小学生演绎中文歌曲《武汉加油,你笑起来真好看》,音符旋律打动人心;

日本导演执导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红遍网络,传递“武汉很安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当疫情肆虐全球,湖北各地用行动支援抗疫——

襄阳筹集2万只口罩,火速支援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恩施运送1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回赠韩国堤川;咸宁捐赠40万元慰问金给韩国义王、日本静冈等城市;宜昌组成医疗支援队前往巴基斯坦支援当地抗疫……

“医学无国界,我们将与他们并肩战斗,直到战胜病魔!”3月12日,一场面向约60个国家及世界组织的“中国经验”通报会召开,在视频解答完荷兰医生们的救治疑问后,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汪宏波说。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先后推出重症救治、医护防护等方案的外文版、视频等,打包分享给国外同行。

与各国分享和交流抗疫经验,向国际社会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向有需要的国家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同各方开展科技合作,荆楚大地倾囊相助。

“正因为有中国的无私分享,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疫情暴发时有了参考和对策。”玻利维亚卫生部长阿尼瓦尔·克鲁斯说。

“中国医生从预防、诊断到救治,每个环节的分享都非常有效。”意大利国家传染病研究所一名医生表示。

“湖北专家抗疫经验丰富,阿方不会忘记中国朋友的雪中送炭之情。”阿尔及利亚卫生部合作司司长阿布迪致电中方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表示感谢。

感谢的背后,是对湖北抗疫显著成效的由衷认同。

这份信心拥抱明天——“经济复苏为世界树立了样板”

出发!

当地时间4月14日,德国北威州杜伊斯堡港货运场站迎来十多天前从武汉始发的中欧班列。

医用无纺布、医用桌布、汽车配件、通信光纤……班列上装载的货物近九成由湖北企业生产。这些货物将送往多个欧洲国家,为各国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提供支持。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面对危机,世界把目光投向湖北。

9月初,来自美国、德国、瑞典等9个国家的20家知名跨国公司代表团访问武汉,寻求合作机遇,向世界传递湖北声音。

他们点赞疫后重振——

“中国是全球第一个从疫情中恢复的国家,中国市场是公司今年在全球唯一一个正增长的市场,这足以证明中国政府行动迅速,中国市场非常值得投资。”泰雷兹北亚区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贝杰鸿说,湖北在抗击疫情和经济复苏中所取得的成绩令人赞叹,武汉之行让他信心更坚定。

“经济复苏为世界树立了样板。”诺基亚大中华区总裁、上海诺基亚贝尔总裁马博策说,能够像疫情以前那样自由旅行,说明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有效控制。

他们看好湖北未来——

“疫情过后,全世界医药行业都非常关注武汉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阿斯利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彬说。

“我们坚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太古集团在中国持续投资与发展的承诺也不会改变。”太古(中国)有限公司主席张卓平说,未来三年将持续投资。

他们坚定投资信心——

“我们会加大在湖北的投入,为湖北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助力湖北经济疫后重振。”戴尔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政府事务总经理周兵说。

“未来将加强投入,这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也是对湖北客户的承诺。”陶氏大中华区总裁林育麟认为,武汉疫后重振的成果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

“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荆楚大地激荡回响。

疫后重振的湖北,正敞开胸襟;

浴火重生的湖北,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顶: 6881踩: 83762